日前疾病管制署公布1例腸病毒71型重症的2歲男童,出現發燒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四肢紅疹,接續發生頻繁的肌躍型抽搐案例。今夏日本也爆發腸病毒流行,據朝日新聞報導,今年的腸病毒案例急增,是去年同時期10倍之多,此波病毒來勢洶洶,連大人也要特別注意。
腸病毒
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,包含小兒麻痺病毒、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、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60餘型,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,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,分為人類腸病毒A、B、C、D型,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。臺灣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,以 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。
發病症狀
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或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,腸病毒常見引起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,有時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心肌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。
1. 泡疹性咽峽炎: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病程為4至6天。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,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。
2. 手足口病: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,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。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為7-10天。
3.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: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、蒼白、發紺、嘔吐。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,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,快速演變成心衰竭、休克、甚至死亡,若存活則會復原得很快。
4. 流行性肌肋痛: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,合併發燒、頭痛及短暫噁心、嘔吐和腹瀉,病程約1週。
5.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:特徵為發燒、頭痛、喉嚨痛、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,持續4至14天。
6. 發燒合併皮疹: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,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,有些會出現小水泡。
傳播方式
腸病毒傳染性極強,主要經由腸胃道(糞-口、水或食物污染)或呼吸道(飛沫、咳嗽或打噴嚏)傳染,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。
潛伏期
感染後潛伏期大約2至10天,平均約3到5天,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,即開始有傳染力,通常以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強;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,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。
預防感染
1.勤洗手,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。
2.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,以提昇免疫力。
3.生病時,應儘速就醫,請假在家多休息。
4.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。
5.流行期間,避免出入人潮擁擠,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。
6.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,尤其是孕婦、新生兒及幼童。
7.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,以提高抵抗力。
8.兒童玩具(尤其是絨毛玩具)經常清洗、消毒。
9.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。
治療方式
目前並無特效藥,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,對於腸病毒重症患者的治療,只能採取支持療法。觀察患者若「持續發燒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動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」、「肌抽躍(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)」、「持續嘔吐」與「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」等重症前兆,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,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。
資料來源: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